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2011年经过层层评选确定的,分别是红陶兽形壶、商代亚醜钺、鲁国大玉璧、颂簋、《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明朝的九旒冕、郑燮《双松图》、甲骨文、蛋壳黑陶杯、东平汉墓壁画。这十大镇馆之宝,6件属于先秦时期,其余四件属于汉和明清,时间跨度很大。
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难得的陶器珍品,造型生动美观,逗人喜爱,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
兽形壶整体高21.6厘米,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器型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壮,短尾上翘,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嘴可往外倒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可供加热,使用方便。
钺
作为一种古代的兵器
虽具备杀伤力
但更多的是权力的象征
这件亚醜钺为青铜器中的瑰宝,国家一级文物。文物通长32.5、宽34.5厘米。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它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贵遗留。
每当步入山东博物馆大厅
抬眼望去
你会看到穹顶中央镶嵌着
一个直径20米的墨绿色仿玉璧
当和煦的阳光透过仿玉璧洒落在大厅时
犹如历史之光穿越而来
整个大厅会呈现一派
金碧辉煌而又神秘祥和的气氛
这个穹顶上的仿玉璧
原型就是
山东博物馆的鲁国大玉璧
这件收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鲁国大玉璧于1977年在鲁国故城遗址出土,为战国时期的随葬礼玉。玉璧周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它的器型较大,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料呈青碧色,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油脂光泽。久久地凝视着它,其圆通的外形、沉静的颜色、匀称的纹饰会让人内心油然地生出安定和谐的美感。
中国的青铜
历来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西周时期
簋(guǐ)和鼎一样
既是实用器,又是重要礼器
山东博物馆
有一件传世的颂簋
以其精良的铸工、瑰丽的纹饰、
秀美的铭文
成为难得一见的青铜器珍品
为国家一级藏品
这件文物,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制作于西周晚期,为周宣王时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圈足下有垂珥。口沿上下各饰一周窃曲纹,器腹与盖的上部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颂簋的器身和盖上均铸有铭文,盖器铭文相同,为对铭,均为15行150字,又重文两字,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于1972年出土于银雀山汉墓,一号墓共整理出竹简4942枚,分长短两种,长简占绝大部分,简长27.6、宽0.5-0.9、厚0.1-0.2厘米,其长度相当于汉尺的一尺二寸;短简长约18、宽0.5厘米,相当于汉尺八寸;另外发现少量木牍,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所谓“尺牍”。 二号墓整理出竹简32枚,简长69、宽1、厚0.2厘米,长度相当于汉尺3尺。
银雀山汉墓简牍包括四类书,第一类是兵书,第二类是论政论兵之书,第三类是数术书,其余归入其它类。其中兵书数量最大,也最重要,尤其是《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意义重大。
旒冕
是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
在山东博物馆就藏有一件珍贵的九旒冕
这是迄今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
明初亲王冕冠实物
出土于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
作为亲王的冕冠,九旒冕在各个部位彰显着与普通冕冠与众不同的特点,体现着古代贵族对于自身极高的行为约束:綎板,前圆后方,代表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前后垂下的旒和左右垂下的充耳,则代表着帝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代表作之一 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此画纸本设墨,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以号行世。江苏兴化人。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以擅画兰、竹、石闻名。《双松图轴》是郑燮在乾隆二十三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这件作品书、画俱佳,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如果将五千年中华文明
比作一幅璀璨夺目的画卷
那么甲骨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关内容。长期以来,山东博物馆的甲骨收藏以其数量多、质量高而备受关注。目前“片刻千载——甲骨文化展”正在博物馆展览,展览甄选120余件珍贵甲骨及青铜器、石刻等文物,系统讲述甲骨文的发现与制作,展现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演变关系。
山东地区发现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完整器很少,除了国家博物馆征调和山东大学所藏外,多数珍藏于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196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杯身作宽沿,直壁圜底,下承圆筒状且两端外侈的杯柄,上饰平行凹弦纹数周。该器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
汉画像石
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旷世瑰宝
是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雕刻
在墓室、祠堂、门阙等建筑物上的
石刻艺术品
而汉代墓室壁画则是汉画像石中的精品
2007年在东平老物资局的改造过程中,发现和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共计 18座,其中的3座(1号、12号、13号)彩色壁画墓最为引人注目。其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出土的彩色壁画色彩艳丽,特点鲜明,内容题材丰富,尤其是1号墓的彩色壁画,内容最为丰富,保存也最为完好。其所绘内容有红日、三足乌、对饮图、仕女图、升仙导引图、拜谒图、武士图、乐舞杂技以及方相氏驱疫仪式等。
东平彩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对于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中国绘画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镇馆之宝的由来
2010年11月,山东博物馆新馆开馆,社会反响强烈,观众参观热情高涨,应广大观众要求,省文物局决定开展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首先由文物专家学者,从山东博物馆馆藏的20万件藏品中综合全省文物情况和特色评选出30件文物精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观众和社会各界通过现场投票、报刊专版投票、网络投票等多种形式进行投票,在为期一个月的评选活动中,共收到15万余份选票。根据得票多少,又经过观众代表复选和专家终审二个环节,最终产生了鲁国大玉璧、蛋壳黑陶杯等“十大镇馆之宝”。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shuhuaxuehui@163.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