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2020-12-28 - 2021-02-28
展览城市:
浙江 - 宁波
展览机构:
展览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人民路122号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
承办单位:
宁波美术馆
展览备注:
参展艺术家:徐里、李伟、胡伟、王书杰、李耀林、杨劲松、冯斌、胡明哲、丁方、张元、宋克、朱尽晖、唐承华、岳海波、李济民、颜鸿、沈阳、陈青、刘万鸣、刘庆和、肖谷、杜华、宋学智、胡毅、杨洋、孟宪德
展览介绍
今天,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迎来十周年华诞,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还要展望未来,在新的学术框架下继续推进前行。
201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成立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它顺应了社会和当代艺术发展的需要,成为中国美术架上艺术的创新平台。以我的理解,这是一个在现有体制下拓展当代艺术形态,体现“双轨并行”工作思路的举措。十年来,艺委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艺术实践和展览推广,建立起完整的学术体系,满足了事业发展的需要。
综合材料绘画是中国美术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时代产物,是针对中国美术发展出台的“解决方案”。中国当代艺术最核心的任务,便是要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把它从西方的框架下挪回到中国的支点上来。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综合材料绘画的概念形成于2010年,在此之前中国美术中出现的所有艺术思潮、流派和艺术表现形式,都与它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它不同于西方的“混合媒材”(Mixed Media),与各种形态的当代艺术也没有必然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中国架上艺术迄待改变现状并融入国际美术的时代愿景,才是综合材料绘画得以全面发展,并迅速得到社会关注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综合材料绘画是中国美术整体发展,尤其是当代美术发展队伍中的排头兵和拓荒者,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游离于这个大家庭之外,它所做出的所有努力和艺术探索,其终极目标便是推动中国架上艺术在当代的整体发展。这是西方乃至东方或中国美术任何时期、任何流派和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不曾做出的贡献!
中国当代美术要发展,就需要挖掘中国美术的原创力,从而与国际接轨。没有原创的艺术,便没有过去和现在,也不会有未来。综合材料绘画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翻版,它的“过去”既包括中国传统美术的沿革,也包含世界艺术尤其是国际当代美术的影响。
因此,艺委会首先要开出一份专业清单,明确现在应该干什么,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又是什么。根据对中国美术的现状分析,最终确定把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实践和展示范围,概括在四个大的板块之中,即“单画种材料技法的演进”、“多画种或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原生态表述”与“主题性创作”。这四个大的专业形态分区,为艺委会十年来的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多角度的延伸,我们可以针对一种形态展开工作,也可以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的交叉比较……使综合材料绘画的概念自然融入现有美术体制。
毋庸讳言,中国美术长期以来在创作理念与材料技法两个方面形成的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时代性变革。“单画种材料技法的演进”,正是要通过观念转变和技法革新改变这种状态,使之进入到当代艺术表现的格局。它的学术指向,体现在对某画种学术概念的展开和时代性语言建构两个方面。演进即意味着演变,通过对美学概念和材料技法的当代性转变,使原有审美逻辑和技法形态发生变化。这是一个艺术形态的进化过程,不是简单的材料技法拓展。
谈到“多画种或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好像很容易理解,因为在综合材料表现的作品中经常会有多种材料技法的碰撞,也就容易形成画种的“跨界”,实际上这个话题并不轻松。我们应该看到,综合材料绘画这些年来的确出现了一些所谓“乱象”,材料的盲目堆砌便是问题之一,出现这些现象的根结,首先是对综合材料绘画的文化归属认识不清。“多画种或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说到底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以说,精神诉求是点燃材料表现的火种。因为所有能够进入作品的材料与表现方法,都应该是作品主题的需要,而非媒材本身。材料与技法的关系,等同于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没有一种技法可以面对所有的材料,也没有一种材料能够表现所有的主题,这正是当代艺术的核心理念。如此说来,材料技法便永远是“形而下”的,它只有与主题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只有恰当的表达了主题所要弘扬的精神意图,才能够推动主题到达“形而上”的领域。
“媒材”概念的拓展和“新材料”的广泛运用,其根本原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多样性,使艺术家产生很多以往没有涉及到的文化思考,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和思想性由此而产生或变化,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材料技法来表现。故此,单纯对“媒材”的追求,便无法对应艺术创作的主题和思想性表达,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原生态表述”包括很多学术内容,现阶段艺委会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美感的采集、提炼和艺术加工,另一个是“场域”概念在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中的实施与体验。
我们在日常生活或考察采风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触碰我们的视觉神经、引起心灵震颤的“图像”,它的动人之处在于,这种生活原型中的美真实鲜活并闪烁着时间的光泽,成为当代艺术寻求精神性表达的源头。由这种生活体验和感动产生的艺术作品,无论主题、情感还是艺术呈现,都是在“原生态”中提炼出来的,故而弥足珍贵。比如,有些古村落百年老墙的斑驳痕迹、时代变迁风雨飘摇的历史记忆,幻化成为丰富而厚重的视觉震撼。这就需要艺术家赋予它恰当的主题与手法,还原或移植到绘画载体上来。这种对于“原生态”的“表述”,反映了艺术家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独特感悟,“原生态”只是一个刺激源,“表述”才是关键。
“场域”这一概念,由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年-1941年,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最早提出,后来成为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2002年,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社会学概念,简单来说,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都会被行动所发生的“领地”所影响,而这种“场域”又并非单纯的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种因素。
比如,我们在云南的热带丛林,随处可见散落的枝叶和再生的新苗,枯黄凋零的芭蕉叶和挂满水珠的幼芽,构成了一幅幅生死轮回的生动画面,呈现出带有生命哲学意味的灿烂景象,令人观之动容而心旌飘摇。湿润的空气、露水的声响和植被与泥土的芬芳……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在史诗般的恢弘之后归于沉寂。去年,我在太原实地考察了正在挖掘中的李显秀墓,站在甬道入口便已经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这就不是一件壁画能够给予我们的震撼,“场域”的力量存在于它的文化环境。因此,当进入到这一“场域”,它所蕴含的力量、生气和潜力,便能够唤起我们对东方与西方、古典与当代的种种思考。
“场域”概念在综合材料绘画“原生态表述”中,则可以引申为艺术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毫无疑问,这个概念的展开和实践,将拓宽中国美术家在当代艺术表现中的视野,是一种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在艺术中感悟生活的宏观方法论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应该大力提倡。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末是中国美术变革的重要时期,诞生了一批至今无法超越的传世经典。随着中国美术的发展,主题性美术创作无论在艺术构思还是技法表现,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创作题材、体裁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都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材料技法来表现,综合材料与表现便成为当下主题性创作技法拓展和形态转变的重要手段。
综合材料绘画作为架上艺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美展等大型展览主题性创作,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作惯性和固有格局,使很多题材的艺术表现更加深入、生动和鲜活。综合材料绘画展区或展块的设立,使以往很多不曾涉猎的主题与表现方法得以呈现,其多元化与风格样态的时代性表现,成为历次大型展览的亮点。
综合材料绘画的“主题性创作”又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存在于各类综合性美术展览,也反映到机场与轨道交通、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环境的建设。综合材料绘画倡导的当代文化理念,对于提升公众审美品格,建设国际化视觉环境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守和开放同样重要。倘若我们不能肯定中国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又不能明确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就很难树立起应有的国际形象。尽管中国美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样式化与概念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新中国美术”几十年来打造出来的创作模式,依然具有随时代而生的发展潜力,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吐故纳新,也需要在国际美术的大循环中变革,如果我们放弃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经验,也就丧失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依据和动力。“坚守”并非墨守成规,可以启发我们走出一条新的路径;开放也不是“拿来主义”,能够使我们以国际视野迎接时代的挑战。
胡伟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
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