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周五)上午9:30分,由山东省书画学会、山东省文化馆和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齐鲁讲坛 ----书画大讲堂”活动第八十八期在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第三美术馆开讲,本期题目为《写生创作与展览》,讲座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张健主讲,学会副秘书长魏广先生主持,办公室副主任季杰女士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张健先生梳理了山水画的基本脉络。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可追溯到隋唐时期。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隋唐山水画家,展子虔 《游春图》开创青绿山水端绪。王维对水墨皴染的追求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巨大贡献。李思训、李昭道继承发展了展子虔山水艺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青绿山水风格。吴道子笔墨豪放,凭记忆一日之间绘嘉陵江300里景色,被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张躁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宋代山水画家,李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范宽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燕文贵,山水界画一体的“燕家景致”、赵令穰。米芾、米友仁、米家山水富有诗情的小景山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称南宋四家,具有创造精神的简练、洒脱水墨刚劲派山水特点。
元代山水画家,赵孟頫在艺术、政治上地位极高,为元代画坛领袖人物,其核心思想是崇法唐人强调书画同源,加强艺术表现力为元代文人画在继承宋金基础上得到新发展。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山水重笔墨、讲风格情感上多流于伤感淡泊、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意气、自娱而不屈服于社会审美爱好”。
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集大成者提出《南北宗论》。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都属于吴郡苏州人,追求致力于宁静典雅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
清代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翬,艺术上信奉董其昌主张、摹古中求变化、丰富了笔墨技法,但一味仿古缺乏生活感受桎梏创造性,为发展带来消极作用。八大、石涛、髡残、弘仁注重生活重观自然丰富变现意境创造。
其次,张健先生对山水画写生进行讲解。
所谓“边鸾雀写生,越昌花传神”,“写生”一词,最早见于宋人画论,曾专用于花鸟画科,20世纪初,伴随西方美术思潮与美术教育体制的进入,美术界对“写生”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写生”成为专指对实景实物作画的一种方式,成为画家反映现实、关注社会人生、提高造型能力,摆脱古人窠臼的一种手段。
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之洪谷……尝携笔写生数万本。”又比如元代画家黄公望说他云游时“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以上记载说明古代的画家注意在生活中观察,并收集素材。但古人的写生不同于我们的现代意义上的写生,他们是将生活中的素材经过提炼,概括成为一种艺术影象用到他们的创作中。画中的石和树木及云水都是将自然形象变化为一种符号,再将这种符号重新组合,变为一种形式。
60年代初,在李可染先生等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实践之后,将这种写生的方法应用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山水画教学之中。经过半个世纪的教学和创作实践,这种写生方法不断探索、发展、完善,并在当下广泛采用,成为山水画教学最基本的课和山水画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黄宾虹说:“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就是说自然的形态经过艺术的加工,才可能更加完美。比如山石要分清脉络,树要概括出疏密、姿态,山有变化错落,水有远近源流,这样才能成为艺术形象,写生就是锻炼能力最好的方法。通过写生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很多东西是在屋子里臆想不出来的,要到生活中去体验和发现,发现新的,没有被前人发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东西。通过写生可以检验自己对笔墨语言的把握程度,写生这也是锤炼笔墨语言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最后,张健先生结合刚结束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对展览进行讲解。
在展览中山水画不仅是艺术品,同时承载着展示个功能,不同题材、风格、色调的山水画,要放置在与之合适的室内环境中,从而形成室内装饰风格与山水作品的相互协调,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